“五一”假期到洛阳涧西的一家旧货市场上去“淘”点旧物,发现一个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小伙子在一个旧字画摊位前认真的观摩,还用手在眼前不停地比比划划。小伙子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兴趣,就在一旁观察起来。经过和老板一番讨价还价后,小伙子最终以二百元的价格买走了一幅颜楷书法作品。
中午在路边一家小店吃碗烩面,又遇到了上午那个小伙子,手里拿着一个档案袋,估计里面是他“淘”的那幅书法作品。我看小伙子有三十出头,像个打工的,不像是搞书法的,但却为啥对书法作品情有独钟呢?
我找个理由和小伙子攀谈起来,一问才知道他是伊川县葛寨镇黄楝树村的人,在涧西一家建筑工地打工,五一放假了,回老家也没事,就在涧西一带的旧货市场上转悠,遇到有喜欢的书法作品、旧字帖就买一些,晚上在宿舍里临摹学习。我很惊讶,在工地上打工的一个小伙子竟然喜欢书法?在别的工友忙了一天累得要死,要么回到宿舍涮吧涮吧就呼呼大睡,或者是到地摊上去喝几瓶啤酒撸几串羊肉串解解乏的打工者中,他竟能在下工后在宿舍里练书法?
下午有事,吃完饭后未及和小伙子细谈,因为是老乡,就加了微信,相约有事微信联系。
谁料晚上躺在床上,打开手机看微信,竟一下子蹦出了几个“墨舞人生”的微信提示,细看是上午那个小伙子的,他叫王丙阳,还没有成家。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几十幅他平时的书法习作,请我指导。
王丙阳在微信上说,“叔,我在微信上看了你的朋友圈,知道你是县里的文人,很想跟您说说我的情况,我从上初中接触毛笔字到现在,十多年从未间断过。初中毕业踏进咱洛阳的建筑工地,不管是县里还是偃师、孟津、涧西,毛笔一直没丢,走到哪里带到哪里,基本上都是白天工地干活,晚上下班练习一会。学书法以欧体九成宫为宗师。通过学习书法也认识了许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,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,也取得了很大收获。作品也得到了县书法家协会领导的认可。今年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咱洛阳市书法家协会,成为洛阳市书法家协会的一员,书法这门艺术会陪伴我走过今生。”
王丙阳的话深深地感染了我,使我在晚风习习的初夏感到了家乡青年人励志的毅力和坚韧,至于他将来会不会成为书法大家我没有考虑那么多。至少在现在,能在喧嚣的大都市里晚上能耐得住寂寞,经得住汉服小姐姐们的表演和喷鼻香的各种小吃的诱惑,静下心来临摹一幅幅经典书法作品,真的是难能可贵。
朦胧中,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: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,一个乡下青年乘坐长途汽车在洛阳汽车站下了车,他穿过了流光溢彩的天堂,走过了中州路、九都路,来到了工地……在夹杂着男人汗味、烟味、泡面味、臭袜子味的一间逼仄地挂着刚洗过的工作服、内裤的宿舍一角,摊开了宣纸,拿起了毛笔,工工整整的写下了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……凌晨,他洗好毛笔、收起宣纸、卷好布毡,稍作休息后,准备迎接第二天东升的旭日,开启工地新的一天……
假期过后,我在自己收藏的书里找到了很多市里、县里的书法家们的作品集子,县里组织的各类书法展的作品集等足足有十多册,准备送给王丙阳,送给这个洛阳工地上打工的有志青年,送给这个洛阳工地上打工的“书法家”,送给这个励志的洛阳青年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