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新闻官方网站,邮箱:514952933@qq.com 
网站首页 >> 文化教育 >> 豫西革命老区下范村 —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

豫西革命老区下范村 —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

[日期:2025年05月06日]     来源: 市长网城市新闻在线编辑  作者: 张会涛 董亚娟   阅读量: 10292               [字体: ]

 在豫西的广袤大地上,有一个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村庄—— 下范村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曾被革命的热血所浸染;每一个角落,都留存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。它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,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6184348.jpg

 时光回溯到 1932 年 10 月,伊川首个中共党支部在酒后和乐学校成立,就像一颗火种,划破了黑暗的夜空,将革命的希望播撒在豫西大地。1937 年,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,下范村这片质朴的土地迅速成为革命的热土。1938 年 5 月,地下党员张思贤、周发尧以敏锐的革命眼光,发展教师范敬玺、范承修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秋天,中共下范村党支部在下范小学宣告诞生,徐恩广担任书记兼校长。这座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,瞬间成为了革命的前沿阵地。党支部以 “抗敌救援宣传队” 和 “农民夜校” 为依托,将抗日救亡的激昂呼声传遍吕店镇的每一个角落,唤醒了无数民众的爱国热情。到了 1939 年秋天,吕店四所小学中有三所的校长皆为共产党员,读书会、夜校蓬勃发展,成为传播革命理论、培育革命力量的摇篮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6184358.png

 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,下范村还承担着更为隐秘而重要的使命。1938 年,中共伊川县委转移至吕店完小,下范村范钦家随即设立了地下联络站。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院落,实则是革命的中枢。它串联起温沟、山张、槐庄、吕店、县城等五处站点,构建起一张横跨伊川的“红色交通网”。豫西专署副专员许毅、省委书记刘子久等 20 余位重要干部,都曾在这里得到庇护与帮助。刘子久更是由衷地赞誉吕店为 “豫西小延安”。在联络站运作的十年间,范氏家族不惜倾尽家财,只为保障革命同志的安全。家中的长工、短工也纷纷被发展为党员和抗日骨干,他们齐心协力,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。1942 年,地下党员范广修当选保长,他巧妙运用 “白皮红心” 策略,为联络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,使其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存续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6184406.jpg

  然而,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。1943 年,国民党掀起白色恐怖,王遂卿、马玉彬等 8 名同志不幸被捕,其中 3 人壮烈牺牲,血与火的考验并未让下范村的革命者们退缩。1944 年伊川沦陷,张思贤毅然重返故土,重建组织,恢复了范敬玺等党员的党籍。同年 7 月,太行军区侦察参谋杨新志化装成皮货商进驻联络站,在这里,他组织民兵成功摧毁万安山日伪据点;9 月,皮徐支队途经下范村,军民共度中秋,热闹的秧歌中,传递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。1945 年,下范民兵积极参与官庄反扫荡、夜袭吕店乡公所等战役,他们紧密配合八路军参加万坡之战,成功击溃 700 余日伪军,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6184414.jpg

 抗战胜利前夕,范敬玺、范钦等 30 余名下范子弟追随张思贤部南下,编入中原军区。他们怀揣着对革命的忠诚,踏上了新的征程,然而,范敬玺、范官(范承礼)、范钦命在中原突围中壮烈牺牲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对根据地疯狂反扑,范钦家 20 余口被迫流亡偃师,联络站窑洞遭查封,留守的武委会主任范承修惨遭杀害,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与信仰。

微信图片_20250506184421.jpg

 如今,下范村残存的 3 孔窑洞,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宛如一位位无声的见证者,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。县委退休干部范霞通连续三年自费举办“中原突围” 纪念活动,吸引了省内外300余人参与。这片土地上,革命者用生命铸就的信念,如同窑洞上斑驳的弹痕,深深地铭刻在豫西的山河之间,成为后人永远敬仰与铭记的精神财富 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。(白玉昌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