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沂水县龙家圈镇,有一个名为小匡庄村的地方,全村 500 多户人家,一直以来都以生产桑皮纸而闻名遐迩。自清朝康熙元年(1662 年)起,李家桑皮纸传承人便依靠这项精湛的手工艺造纸术维持生活,至今,第 21 代传承人李庆亮仍坚守着这份传承,使其历经 350 多年的风雨而不衰。
小匡庄村的桑皮纸之所以品质卓越,与其得天独厚的原料来源密不可分。原料桑皮产自沂蒙山腹地的河套地区,那里土质肥沃,为桑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,桑树郁郁葱葱,繁茂昌盛,产出的桑皮质地优良。再加上本村清冽优质的山泉水,二者相辅相成,为桑皮纸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桑皮纸的制作工艺繁杂而精细,需经过 72 道手工工艺流程,每一道都凝聚着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。首先是泡制,将桑皮浸泡在水中,使其充分吸水软化;接着是锅蒸,利用蒸汽的力量进一步改变桑皮的特性;然后是墩砸,通过反复的捶打让桑皮纤维更加细腻;最后是刀割,将处理好的桑皮切割成合适的大小。而抄捞环节更是关键,工匠们凭借纯手工竹帘,以娴熟的技艺将桑皮纤维均匀地铺展成纸张的形状。
桑皮纸的优越性在众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在文化领域,凡是贵重书籍、契文、书画、扇面等,大多选用桑皮纸。例如,某著名书法家的珍贵书法作品,便是用小匡庄村的桑皮纸创作而成。其笔触在桑皮纸上流畅舒展,墨色渗透均匀,线条清晰而富有韵味,充分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。而且,桑皮纸不仅适合写字、画画,还适合制作家谱、房契、文书等重要文件。曾有一个家族,其流传数百年的家谱便是用小匡庄村的桑皮纸书写,历经岁月的洗礼,纸张依然完好无损,字迹清晰如初,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见证。
在古旧书籍、书画修复方面,桑皮纸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许多珍贵的古籍在岁月的侵蚀下出现破损,修复师们选用小匡庄村的桑皮纸进行修补,不仅在颜色、质地和厚度上与原书完美匹配,而且能够保证修复后的古籍长期保存,不会出现变形、褪色等问题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桑皮纸还能作为酒容器,这一独特的用途使其在酒类行业中备受青睐。全国闻名的兰陵陈香酒、孔府宴、孔府家酒等,其主体溶罐一直使用小匡庄村生产的桑皮纸。用桑皮纸做的酒容器,具有酒香浓郁、酒味纯正、酒质永不变味,盛酒容器永不变坏等显著特点。比如某知名酒厂,在使用桑皮纸容器储存酒品一段时间后,发现酒的口感更加醇厚,香气更加持久,大大提升了酒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。
小匡庄村的桑皮纸工艺,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。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中,这份古老的技艺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,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艺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。
我们期待着小匡庄村的桑皮纸工艺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,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,让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。